花生果腐病又稱爛果病 ,在多年重茬種植的地塊,結英期遇雨水較多時發病加重,已成為花生的一種主要病害,對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。果腐病主要表現為花生果腐爛。發病較輕的莢果為褐色或黑色,果仁小,發育不良,果皮變黃;發病嚴重的莢果為深黑色,果皮和果仁均已腐爛, 一般整株發生或點狀發生。
發病原因一般為連年重茬、土壤缺鈣、害蟲啃咬和嚴重的幹旱或內澇。
針對發病原因,總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:
1.花生與玉米、小麥等輪作或倒茬2到3年,減少有病病菌的逐年積累。
2.選用優質品種,配合藥劑均勻拌種,防蟲防病於未然。
3.平衡施肥,增施有機肥,活化土壤有機質,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。
4.及時防治病蟲害。地老虎等病蟲害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花生果腐病的發生,所以要及早預防。
4.發生幹旱時於早晨或下午氣溫較低時澆水;遇連陰雨天,及時排出田間積水,並在天氣轉晴時及時預防病蟲害,追施含鉀、鈣的速效肥料。
5.藥劑噴施防治。